一、解剖学基本术语

1 | 解剖学方向
- 前侧(anterior)/喙侧(rostral):指向鼻子的方向
- 后侧(posterior)/尾侧(caudal):指向尾巴的方向
- 背侧(dorsal):向上的方向(想象一只趴在地上的老鼠,其上方就是背侧)
- 腹侧(ventral):向下的方向(想象一只趴在地上的老鼠,其下方就是背侧)
- 内侧(medial):靠近中线(将神经系统分成对称的左右两半的正中间的线)的一侧
- 外侧(lateral):远离中线的一侧
2 | 解剖学平面
- 水平面(horizontal plane):与地面平行的面叫做水平面
- 矢状面(sagittal plane):将大脑分成左右两部分的平面叫做矢状面,其中分成对称的左右两半的平面叫做正中矢状面(midsagittal plane)
- 冠状面(coronal plane):将大脑分成前后部分的平面叫做冠状面
3 | 神经元集合体
- 灰质(gray matter):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集合体的通称,因呈现灰色而得名。
- 皮层(cortex):薄层状神经元集合体,通常在脑表面。
- 核团(nucleus,复数为nuclei):可明显辨别的成团神经元,常位于脑的深处,譬如杏仁核(amygdaloid nucleus,参与情绪调控的核团)。
- 质(substantia):脑深部的神经元集合体,其边界通常没有核团明显,譬如黑质(substantia nigra,脑干中参与控制运动的神经元集合体)。
- 斑(locus):小的、界限分明的神经元集合体,譬如蓝斑(locus coeruleus,脑干中参与控制觉醒和行为的神经元集合体)。
- 神经节(ganglion,复数为ganglia):外周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集合体,譬如背根神经节(dorsal root ganglion)。中枢神经系统仅有一个神经元集合体有类似命名,即基底神经节(basal ganglion,大脑深部参与运动控制的神经元集合体)。
4 | 神经元轴突集合体
- 白质(white matter):中枢神经系统轴突束的统称,因呈现白色而得名。
- 神经(nerve):外周神经系统的轴突束。在中枢神经系统,仅有视神经(optic nerve)被称为神经。
- 束(tract):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轴突集合,所有轴突具有相同的起点和终点。譬如皮层脊髓束(Corticospinal tract,从大脑皮层发出,终止于脊髓的传导束)。
- 束(bundle):并行的神经元轴突集合,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起点和终点。譬如内侧前脑束(Medial forebrain bundle)。
- 囊(capsule):连接大脑与脑干的轴突集合,譬如内囊(capsula interna)。
- 联合(commissure):连接左右半脑的大轴突束。
- 丘系(lemniscus):脑内的轴突传导通路,譬如内侧丘系(medial lemniscus,携带从脊神经传来的触觉信息穿过脑干)。
二、中枢神经系统(CNS)
1 | 脑(brain)

从发育的角度,脑(brain)可以分为前脑 (forebrain)、中脑(midbrain)和后脑(hindbrain)三个部分,其中前脑发育为大脑(cerebrum) 和间脑(diencephalon),中脑发育为顶盖(tectum)和被盖(tegmentum)等,后脑发育为脑桥(pons)、延髓(medulla oblongata)和 小脑(cerebellum)。此外,常说的脑干(brain stem)是由中脑(midbrain)、脑桥(pons)和延髓(medulla oblongata)组成。
A. 大脑 = 大脑皮层 + 皮层下结构

- 大脑(cerebrum,又称端脑 telencephalon):分为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(subcortical structures),后者包括基底神经节、杏仁核与海马体。
- 大脑皮层(cerebral cortex):属于新皮层(neocortex)
- 额叶(frontal lobe)
- 顶叶(parietal lobe)
- 枕叶(occipital lobe)
- 颞叶(temporal lobe)
- 岛叶(又称脑岛,insula)
- 基底神经节(basal ganglia)
- 纹状体(striatum):纹状体由尾状核(caudate nucleus)、壳核(putamen)、苍白球(globus pallidus)组成。壳核与苍白球合称豆状核(lentiform nucleus),尾状核与壳核合称新纹状体(neostriatum),苍白球又称旧纹状体(paleostriatum)。
- 屏状核(claustrum)
- 伏隔核(nucleus accumbens,NAcc)
- 嗅球(olfactory bulb)
- 杏仁核(amygdala / amygdaloid nuclei)
- 海马体(hippocampus):属于古皮层(archeocortex)
B. 间脑 = 丘脑 + 下丘脑 + 垂体

- 间脑(diencephalon):位于中脑之上,两大脑半球之间,左右各一,其间的室腔为第三脑室。结构较复杂,有人将后丘脑、上丘脑、底丘脑划为独立于丘脑的结构。
- 丘脑(thalamus,又称背侧丘脑):处理从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余部分到达大脑皮层的大部分信息,拥有多达50个丘脑核团。
- 丘脑枕(pulvinar)
- 后丘脑(metathalamus):包括内侧膝状体(medial geniculate body)和外侧膝状体(lateral geniculate body)等,前者是听觉传导路的中继核,后者是视觉传导路的中继核。
- 上丘脑(epithalamus):包括松果体(Pineal body)、缰核(habenular nuclei)等
- 底丘脑(subthalamus):包括丘脑底核(subthalamic nucleus)
- 下丘脑(hypothalamus):调节自主神经、内分泌和内脏功能,更多核团信息可参考Wikipedia – Hypothalamus。
- 视交叉(optic chiasm)
- 视上部(supraoptic):包括视交叉上核(Suprachiasmatic nucleus)、视上核(supraoptic nucleus,注意与视交叉上核区分)和室旁核(paraventricular nucleus)等
- 结节部(tuberal)
- 乳头部(mammillary):包括乳头体(corpus albicans)等
- 垂体(pituitary):垂体为一悬垂于脑的底面的卵圆形小体,通过漏斗柄与下丘脑相连,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
C. 中脑 = 顶盖 + 大脑脚

- 中脑 (mesencephalon / midbrain):第四脑室在中脑已缩窄成细管称中脑水管(mesencephalic aqueduct),管的后方称顶盖,管的腹侧是大脑脚。每侧大脑脚又被斜位的黑质分为背侧的被盖和腹侧的脚底。
- 顶盖(tectum,又称四叠体):位于中脑背侧部,由两对圆形小丘组成,分别称为上丘(superior colliculus)和下丘(inferior colliculus)
- 大脑脚(cerebral peduncle / cerebral crus)
- 被盖(tegmentum):包括腹侧被盖区(ventral tegmental area,简称VTA),内有含多巴胺等多种递质的神经元
- 黑质(substantia nigra):包括黑质致密部(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,简称SNc,内含多巴胺能神经元和胆碱能神经元),以及黑质网状部(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,简称SNr)
- 网状结构(reticular formation)
- 红核(red nucleus)
- 大脑脚底
D. 脑桥 = 脑桥基底 + 脑桥被盖
- 脑桥(pons)
- 脑桥基底
- 脑桥被盖(tegmentum):
- 网状结构(reticular formation)
- 蓝斑(locus coeruleus)
E. 延髓
- 延髓(medulla / medulla oblongata)
F. 小脑
- 神经元数量与两个大脑半球的总数相同,运动控制中心
注:脑神经部分属于中枢神经系统,部分属于外周神经系统
2 | 脊髓(spinal cord)
注:脊髓属于中枢,但脊神经属于外周
三、外周神经系统(PNS)

1 | 躯体外周神经系统
- 12对脑神经:包括嗅神经、视神经、动眼神经、滑车神经、三叉神经、外展神经、面神经、位听神经、 舌咽神经、迷走神经(调节内脏、血管及腺体)、副神经、舌下神经。
- 31对脊神经: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,分为前、后两支,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。包括:8对颈神经、12对胸神经、5对腰神经、5对骶神经、1对尾神经。
注:脊神经从脊髓发出后总是向下行的,所以任何一节脊髓受到损伤,这节以下的神经所引起的感觉和所支配的运动将受到损伤。
2 | 内脏外周神经系统/自主神经系统(ANS)
- 交感神经系统:“战或逃”
- 副交感神经系统
注:
- 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是与躯体外周神经系统中能够支配内脏的神经?
- 躯体神经又可再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,内脏神经的传出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。
四、脑膜/脑脊膜
- 硬脑膜:最外层,像硬皮革一样硬
- 蛛网膜:外观和硬度都类似蜘蛛网,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没有空隙
- 软脑膜:上面有很多血管(它们最终进入软脑膜下的脑组织),与蛛网膜之间有空隙(称为蛛网膜下腔),充满脑脊液
注: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充满脑室,脑脊液从侧脑室流经脑干中心的空腔,然后从小脑和脑干连接处附近的细小空隙离开脑室系统,最后进入蛛网膜下腔
五、脑室系统

- 侧脑室
- 第三脑室
- 第四脑室
- 导水管
参考
- 《神经科学原理(第五版)》第01章 脑与行为
- 《神经科学原理(第五版)》第15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
- 《神经科学原理(第五版)》第16章 感知与运动的功能组织
- 《神经科学——探索脑(第三版)》第07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
- 《DK百科:人脑之书》
推荐
- 3D大脑模型与脑图谱:
- APP:2021人体解剖学图谱(英文名Human Anatomy Atlas,Visible body公司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