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0 | 视觉信息处理的层级
0.1 | 三个水平
下图[1]展示了视觉信息处理的三个水平:
- 低级水平处理(low-level processing)
- 中级水平处理(intermediate-level processing)
- 高级水平处理(high-level processing)

0.2 | 两条通路
下图[1]展示了视觉的两条通路:腹侧通路(ventral pathway)和背侧通路(dorsal pathway)

两条通路(在初级和中级水平)有更细致的描述(以投射的 LGN 层次命名),如下图所示[1]:
- 大通路(magno pathway):负责运动信息处理,分别经过——
- 视网膜的 M 型神经节细胞,即伞状神经节细胞(parasol ganglion cells,属于单层树突神经节细胞)?
- LGN 的小细胞层(magnocelllular layer,LGN 的第1-2层)
- V1 的 IVCα 和 IVB 层
- V2 的粗条纹(thick stripe)
- V5(或称 MT)
- 小通路(parvo pathway):负责形状信息处理,分别经过——
- 视网膜的 P 型神经节细胞,即侏儒神经节细胞(midget ganglion cells,属于单层树突神经节细胞)?
- LGN 的大细胞层(magnocelllular layer,LGN 的第3-6层)
- V1 的 IVCβ 层和斑块间隙(interblobs)
- V2 的条纹间隙(interstripe)
- V4
- 粒状通路(konio pathway):负责颜色信息处理,分别经过——
- 视网膜的非M非P型神经节细胞,即双层树突神经节细胞(bistratified ganglion cells,包括大细胞 large cell 和小细胞 small cell)?即红绿对立细胞(red-green opponent cell)和蓝黄对立细胞(blue-yellow opponent cell)?
- LGN 的粒状细胞层(koniocelluar layer,LGN 的第K1-K6层)
- V1 的斑块(blobs)
- V2 的细条纹(thin stripe)
- V4

0.3 | 四种功能
(1)运动
如下图所示[2]

0.4 | 六层结构
新皮层的层状组织如下图所示[1]

1 | 眼睛(eye)

上方展示的人眼正视图[3],是人们平时观察到的眼睛的样子,包括俗称的“眼白”和“黑眼珠”。下面将会介绍“眼白”叫做巩膜,而黑眼珠包含虹膜、瞳孔和角膜三部分。
1.1 | 三层组织
眼睛的具体结构能从下面的剖视图[4]中清晰地展示出来,可以看出,眼睛是一个由三层组织包围的充满液体的球体。这三层组织分别是:

1. 视网膜(retina):它位于眼球的最内层(相对于球心),包含对光敏感以及对视觉信号进行初步处理的神经元,其具体结构和功能将在后面展开阐述。
2. 葡萄膜(uveal tract):它位于眼球的中间层,包括三个连在一起的结构
- 虹膜(iris):前面已经提到过虹膜,它位于葡萄膜最前方。虹膜中心有个“破洞”——瞳孔(pupil),正是这个洞让光线得以进入眼球内部。由于外面的光进入眼球后被吸收了,很少被反射出来,所以瞳孔看上去是黑的。虹膜包含两组具有相反动作的肌肉,可以在神经控制下调整瞳孔(pupil)的大小。
- 脉络膜(choroid):它位于虹膜后方,是葡萄膜最大的组成部分;它由丰富的毛细血管床组成,滋养视网膜感光细胞;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含有高浓度的用于吸收光的黑色素(melanin)。
- 睫状体(ciliary body):它是从脉络膜延伸出来的、环绕晶状体(lens,其浑浊会导致白内障 cataract)的环状组织,由两部分组成:
- 睫状肌(ciliary muscle)调节晶状体屈光力的肌肉部分,
- 睫状突(ciliary processes)产生房水(见后面)的血管部分。
3.巩膜(sclera)与角膜(cornea):
- 巩膜(sclera):俗称“眼白”,它位于眼球的最外层,由坚韧的白色纤维组织组成。
- 角膜(cornea):在眼睛的前部,不透明的巩膜转为透明的角膜,使光线可以穿过其中进入眼睛。
1.2 | 两种液体
以上三层组织包围着两种液体,光线穿过角膜后、到达视网膜前需要经过它们:
- 房水(aqueous humor):位于前房(anterior chamber,位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),它是一种清澈的水状液体,为角膜和晶状体提供营养。房水由在后房(posterior chamber,位于晶状体和虹膜之间)中由睫状突产生并通过瞳孔流入前房,最后通过位于前房角(虹膜和角膜交界处)的小梁网(trabecular reticulum)回流到血管,完成“房水循环”。如果房水产生的速度高于回流速度就会导致眼内压升高,继而降低眼睛的血液供应并最终损害视网膜神经元,这就是所谓的青光眼(glaucoma)。
- 玻璃体液(vitreous humor):充满了晶状体后部和视网膜表面之间的空间,它是一种厚的凝胶状物质,约占眼睛体积的 80%。除了保持眼睛的形状外,玻璃体液还含有吞噬细胞,它们可以清除血液和其他可能干扰光传输的碎片。如果漂浮的碎片不能被有效清除,就会导致眼前出现飘动的小黑影,即飞蚊症(floaters)。
1.3 | 两侧视野

当你注视正前方时,经过注视点的一条竖直线将你的视野分成左右两半(见上图[3])。
- 你的左眼(或者说是左侧视网膜)能看到“左侧半视野全部+右侧半视野的鼻侧部分”(即①②+③),右眼(或者说是右侧视网膜)能看到“右侧半视野全部+左侧半视野的鼻侧部分”(即③④+②)。
- 但由于视神经在其后分叉(形成所谓的视交叉)时将同一眼睛的左右侧视野信息进行分流(左侧视神经分为①②/③,右侧视神经分为③④/②)
- 然后视神经将同侧视野信息传到对侧视束(“左右交叉”),并且合并了对侧眼睛的同侧视野信息(即,左视束=右眼③④+左眼③,右视束=左眼①②+右眼②)。于是导致了神奇的效果:左视束只传递右侧半视野信息(即③④),右视束只传递左侧半视野信息(即①②)。
- 其后,同侧视束把视觉信息传到同侧的LGN和大脑皮层,因此就有了这个重要的结论:
左脑处理右侧半视野信息,右脑处理左侧半视野信息!
- 但同时要注意的是:如果说的是眼睛的层面,那么无论是左脑还是右脑,它们都处理来自左右两只眼睛的信息(跟视束类似,有:左脑=右眼③④+左眼③,右脑=左眼①②+右眼②)。因此单侧视皮层也有双眼视差(binocular disparity)的视觉深度信息。
2 | 视网膜(retina)
2.1 | 视网膜内表面

利用眼底镜(ophthalmoscope),我们可以透过瞳孔观察到视网膜的内表面(左图[3]展示的是左眼的视网膜),从中看到以下这些结构:
- 黄斑(macula):名字来自拉丁语的“斑点”,它位于视网膜中间、外周带有淡黄色色调的深色区域。
- 中央凹(fovea):它是位于黄斑中心的直径约 1.5 毫米的深色凹坑(见右图上方子图[3]),附近没有大血管,这个位置只有感光细胞(其它细胞给感光细胞让路,让光直接到达感光细胞)且主要是视锥细胞。这样的构造使得中央凹成为视网膜中视力最高的区域,这就是我们(在明亮环境中)视线中心看得最清楚的原因。
- 视盘(optic disk):位于鼻侧,它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离开视网膜形成视神经(optic nerve)的区域,它还是视网膜血管(blood vessels)的出入口(见右图下方子图[5])。 视盘没有光感受器(即没有视锥和视杆细胞),落在这个区域的光学信号无法被感知(但大脑通过“脑补”让你以为感知到东西了),因此视盘又被称为盲点(blind spot)。此外,光的感受也不能发生在其它视网膜上存在大血管的地方,因为血管会在视网膜上投下阴影。
2.2 | 寻找盲点
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动态图(图源:Find Your Blind Spot![6])来寻找眼睛的盲点。
先把左眼闭起来(或者用手蒙住),用右眼盯着左边小圆点看,然后你就会发现:右边的大圆点在移动的过程中突然在某个位置消失了!然后又重新出现。。。大圆点消失说明它进入了你右眼的盲点。注意,如果你看不到大圆点消失,那么你可以适当调整眼睛与屏幕的距离(大概是照片长度的两倍时观察效果最佳,距离太近时大圆点不能完全被盲点区域覆盖,而距离太远时大圆点还没经过盲点区域)。

类似地,通过下图可以找左眼的盲点,只要把右眼闭起来(或者用手蒙住),用左眼盯着右边小圆点看,就可以看到:左边的大圆点在移动的过程中突然在某个位置消失了,然后又重新出现。

2.3 | 五层结构

上图(改编自[3][1])显示视网膜具有层状组织(laminar organization),特别需要注意的是:光感受器是最后而不是最先接收到光线的视网膜神经元,因而人们认为人类的视网膜被贴反了(反观章鱼的视网膜是贴对了,其光感受器是最先接收到光线的)。光线依次到达神经节细胞层、内网状层、内核层、外网状层,最后才到达外核层。这里的内外是相对眼球球心而言的,靠近球心为内,远离球心为外。
这五层结构可以概括为“3+2”,即三层神经元胞体层,以及夹在它们之间的两层神经元突触连接层。
- 三层神经元胞体层(“核”正是指胞体)有:
- 神经节细胞层(ganglion cell layer):它是最靠内的视网膜层,包含神经节细胞的胞体。
- 内核层(inner nuclear layer):包含双极细胞、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的胞体;
- 外核层(outer nuclear layer):包含两种光感受器(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)的胞体。
- 两层神经元突触连接层(“网状”是指突触连接网络)有:
- 内网状层(inner plexiform layer):介于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之间,它包含双极细胞、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之间的突触接触。
- 外网状层(outer plexiform layer):在外核层和内核层之间是外网状层,光感受器在此与双极细胞和水平细胞进行突触接触。
除了上述五层外,有的教材上还会补充两层,包括光感受器外节层(layer of photoreceptor outer segments)及其嵌入的色素上皮(pigmented epithelium)。
2.4 | 五类细胞
下面细说上述提到的五类视网膜神经元,而且要注意,即使是同一类神经元,其形态也有或大或小的差异(见下图[7])。

(1)光感受器(photoreceptors)
光感受器也被称为感光细胞,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。
- 光感受器的结构

2. 光转导
- 视杆细胞中的光转导
- 视锥细胞中的光转导
3. 颜色检测
Young和Helmholtz提出三原色理论,后来在视网膜发现的三种视锥细胞支持了这一理论:
- L 型视锥细胞:对长波长(long-wave)敏感;
- M 型视锥细胞:对中波长(medium-wave)敏感;
- S 型视锥细胞:对短波长(short-wave)敏感;
4. 暗适应与明适应
(2)双极细胞(bipolar cells)与水平细胞(horizontal cells)

- 从光感受器到双极细胞的两条通路(见上图[3])
- 直接通路(direct pathway):每个双极细胞都接受一撮(具体数量从中央凹处的一个到视网膜边缘处的几千个不等)光感受器的直接突触输入,这些光感受器构成该双极细胞的感受野中心(receptive field center,见上图 a 和 b)。
- 间接通路(indirect pathway):除了与光感受器的直接接触外,双极细胞还通过水平细胞(horizontal cell)和围绕中心感受野的环形区域内的光感受器接触,这些光感受器构成了该双极细胞的感受野周边(receptive field surround,见上图 a 和 c)。
注:视觉系统中神经元的感受野(receptive field)是指视网膜上给光学剌激能改变细胞膜电位的区域。感受野的大小以视角的角度来度量(3.5°视角=1mm视网膜),双极细胞感受野的直径约为1°(在视网膜中心不到1°,而在视网膜周边则大于1°)。 冷知识:地球上观察月亮,其大小为0.5°视角或0.14mm视网膜(见下图[3])。

2. 两类双极神经元
双极细胞具有拮抗的中心-外周感受野(center-surround receptive field),即膜电位的对光反应在其感受野中心和周边是相反的,按照使神经元兴奋的感受野中心的刺激类型分为:
- 给光双极细胞(ON bipolar cell):只要对感受野中心给光,神经元就兴奋(见上上图 b)!如果同时对其感受野周边给光,则会抑制其活动,使得神经元兴奋程度下降。如果进一步对感受野中心撤光,只对感受野周边给光,那么神经元就会被抑制(见上上图 c)。
- 撤光双极细胞(OFF bipolar cell):只要对感受野中心撤光,神经元就兴奋!对其感受野周边撤光,则会抑制其活动。
(3)无长突细胞(amacrine cells)
无长突细胞的侧向连接有助于神经节细胞感受野的形成,并且有助于将视锥和视杆的输入整合到神经节细胞中。目前已鉴定出多种类型的无长突细胞,它们对神经节细胞反应有着不同的贡献。[3]
- AII 无长突细胞
- 星爆无长突细胞(starburst amacrine cells,SBACs)
(4)视网膜神经节细胞(RGCs)
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的功能放在下一节,这一节讨论其它内容。
- 分类方法一:按照投射到 LGN 的层次分类

- P 型(P-type)神经节细胞(简称为 P 细胞)
- 投射到 LGN 的小细胞层(见下面 LGN 的介绍)
- 体型较小(P 是 parvo 首字母,后者来自拉丁语的“小”;见上图[3])
- 数量较多(约占所有神经节细胞的 90%)
- 感受野更小(相比于 M 细胞)
- 在视神经中传导动作电位更慢(相比于 M 细胞)
- 对低对比度刺激更不敏感(相比于 M 细胞)
- 对其感受野中心的刺激会以持续放电(sustained discharge)的方式作出反应,直到刺激关闭,因此 P 细胞被认为对刺激的形状及细微之处更为敏感
- M 型(M-type)神经节细胞(简称为 M 细胞)
- 投射到 LGN 的大细胞层
- 体型较大(M 是 magno 的首字母,后者来自拉丁语的“大”)
- 数量较少(约占所有神经节细胞的 5%)
- 感受野更大(相比于 P 细胞)
- 在视神经中传导动作电位更快(相比于 P 细胞)
- 对低对比度刺激更敏感(相比于 P 细胞)
- 对其感受野中心的刺激会以动作电位的瞬时爆发(transient burst)作出反应,因此 M 细胞被认为对移动刺激的检测具重要意义
- 非M非P型(nonM-nonP)神经节细胞(简称为非M非P细胞)
- 投射到 LGN 的粒状细胞层
- 数量较少(约占所有神经节细胞的 5%)
- 各种特征不太明确
2. 分类方法二:按照树突的层数分类

如上图[1]所示,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按照树突的层数可分为:
- 双层(bistratified)树突
- 小细胞(small cell)
- 大细胞(large cell)
- 单层(monostratified)树突
- 侏儒细胞(midget cell)= P 细胞?
- 伞状细胞(parasol)= M 细胞?
- 大型稀疏细胞(large sparse)
- 巨型稀疏细胞(giant sparse)
- 宽棘细胞(broad thorny)
- 窄棘细胞(narrow thorny)
3. 其它:视网膜感光神经节细胞(ipRGCs)
2.5 | RGC的功能
(1)形状(光点)
与双极细胞类似,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也有拮抗的中心-周边感受野。由于正常环境中存在光线,神经元有基线的发放率。当实验者对两个区域进行三种操作(给光、撤光和不操作)时,会产生 9 种条件,下图[1]展示了两类细胞分别在其中 4 种条件下的神经元活动。
- 给光中心(ON-center)神经节细胞(简称为给光细胞)——只要对感受野中心给光,神经元就兴奋!
- 只对感受野中心给光时(下图第1行第1列子图)神经元兴奋(下图第1行第3列子图);
- 同时对感受野中心和周边给光时(下图第3行第1列子图)神经元轻微兴奋(下图第3行第3列子图);
- 对感受野中心给光且对感受野周边撤光时(下图第4行第1列子图)神经元强烈兴奋(下图第4行第3列子图);
- 只对感受野周边给光时(下图第2行第1列子图)神经元被抑制(下图第2行第3列子图);
- 撤光中心(OFF-center)神经节细胞(简称为撤光细胞)——只要对感受野中心撤光,神经元就兴奋!
- 只对感受野中心撤光时(下图第1行第2列子图)神经元兴奋(下图第1行第4列子图) ;
- 同时对感受野中心和周边撤光时(下图第3行第2列子图)神经元轻微兴奋(下图第3行第4列子图);
- 对感受野中心撤光且对感受野周边给光时(下图第4行第2列子图)神经元强烈兴奋(下图第4行第4列子图);
- 只对感受野周边撤光时(下图第2行第2列子图)神经元被抑制(下图第2行第4列子图);

(2)深度?
(3)颜色:颜色对立细胞

部分 P 细胞和非M非P细胞对波长的差异敏感,其中心-外周感受野表现出两种颜色的拮抗作用,它们被称为颜色对立细胞(color-opponent cells):
- 红-绿颜色对立细胞(red-green color-opponent cells):见上图[3]
- 蓝-黄颜色对立细胞(blue-yellow color-opponent cells)
(2)运动:方位选择性
方位选择性神经节细胞(Direction-selective ganglion cells,简称 DSGCs)[7]

3 | 外侧膝状体(LGN)
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信息在传送到大脑皮层之前的中转站,而视觉信号则是在丘脑的外侧膝状体完成中转。
3.1 | 十二层结构

如上图(改编自[3])所示
- 小细胞层(parvocellular layer)
- 大细胞层(magnocellular layer)
- 粒状细胞层(koniocelluar layer)
3.2 | 三类细胞
4 | V1(初级视皮层)
初级视皮层(primary visual cortex)简称 V1,是视觉信息在大脑皮层处理的第一站。V1 又被称为纹状皮层(striate cortex),这是因为 V1 的第四层细胞接受 LGN 的投射,形成肉眼可见的浓密横向纤维(即所谓“纹状”,见下图[8]蓝色线)。

4.1 | 功能
(1)形状(线条):方位选择性(orientation selectivity)[1]

- 简单细胞(simple cell)
- 复杂细胞(complex cell)
- 特殊复杂细胞
(2)深度:双眼视差(binocular disparity)[1]

(3)颜色?
(4)运动 ①:方向选择性(direction selectivity)[1]

(4)运动 ②:速度选择性(speed-selective)
4.2 | 功能组织
(1)形状 ①:方位柱[1]

(1)形状 ②:空间频率柱
(2)深度:眼优势柱[3]

(3)颜色:斑块(blobs)[1]

(4)运动?
猕猴:没有[9]
猫和雪貂:有
4.3 | 微环路
下图来自[10]

5 | V2
5.1 | 功能
(1)形状?
(2)深度 ①:双眼视差[1]

(2)深度 ②:边界所有权(Border ownership)

(3)颜色?
(4)运动?
5.2 | 功能组织
见下图[9]

(1)形状(方位):亮条纹(pale stripes)
(2)深度:粗条纹(thick stripe)
(3)颜色:细条纹(thin stripe)
(4)运动:亮条纹(pale stripes)和粗条纹(thick stripe)
6 | V4
6.1 | 功能?
6.2 | 功能组织?
7 | IT
7.1 | 功能
(1)形状 ①:面孔选择性(face selectivity)[1]

(2)形状 ②:恒常性(constancy)[1]

(2)深度?
(3)颜色?
(4)运动?
7.2 | 功能组织[11]
(1)形状

(2)深度?
(3)颜色?
(4)运动?
- 腹侧通路
- 一般物体感知:
- 恒常性
- 多稳态感知与双眼竞争
- 祖母细胞假说 vs 集群编码假说
- 卷积神经网络(CNN)模型神经元与IT神经元的比较
- 解码视觉刺激/视觉想象/梦境信息
- 特殊物体感知:脸部感知、身体感知、生物与非生物感知
- 视觉失认症:
- 统觉性视觉失认症、整合性视觉失认症、联想性视觉失认症
- 物体失认症、人脸失认症、文字失认症
8 | MT/V5
8.1 | 功能
(1)运动:方向选择性[12]

8.2 | 功能组织
(1)运动方向柱[11]

9 | 其它视觉相关通路
-
- 膝状体纹状体通路:视神经 → 视交叉 → 视束 → (丘脑)外侧膝状体 → 视辐射 → 初级视皮层
- 眼动相关通路:视神经 → 上丘 → 脑桥
- 瞳孔反射相关通路:视网膜 → 顶盖
文献推荐
教材
- 《神经科学原理(第六版)》[1]
- 第21章 视觉处理的建构性
- 第22章 低级视觉处理:视网膜
- 第23章 中级视觉处理与视觉基元
- 第24章 高级视觉处理:从视觉到认知
- 第25章 注意力和运动的视觉处理
- 《神经科学:探索脑(第四版)》[3]
- 第09章 眼睛
- 第10章 中枢视觉系统
- 《神经生物学原理(第二版)》[7]
- 第04章 视觉
- 第05章 视觉系统的连接
- 《神经科学(第六版)》[4]
- 第11章 视觉:眼睛
- 第12章 中枢视觉通路
- 《认知神经科学:心智的生物学》[13]
- 第06章 物体识别
综述

研究论文
- V1方位选择性:Hubel, D. H., and T. N. Wiesel. “Receptive Fields and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Monkey Striate Cortex.”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, vol. 195, no. 1, 1968, pp. 215–243.
- MT(V5)方向选择性:Newsome, William T., et al. “Neuronal Correlates of a Perceptual Decision.” Nature, vol. 341, no. 6237, 1989, pp. 52–54.
参考
- ^abcdefghijklmnopKandel, E. R., Koester J. D., Mack, S. H., Siegelbaum, S. (Eds.). (2021).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(6 ed.). New York: McGraw-hill.
- ^Molotchnikoff, S., & Rouat, J. (2012). Visual Cortex: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.
- ^abcdefghijklmBear, M.F., Connors, B.W., & Paradiso, M.A. (2015). Neuroscience: Exploring the Brain (4 ed.).
- ^abPurves, D., Augustine, G. J., Fitzpatrick, D., Hall, W., LaMantia, A. S., Mooney, R. D., Platt M. L. & White, L. (2017). Neuroscience (6 ed.).
- ^Shahid, S. (2022). Blood vessels and nerves of the eye https://www.kenhub.com/en/library/anatomy/blood-vessels-and-nerves-of-the-eye
- ^Find Your Blind Spot! https://www.moillusions.com/find-your-blind-spot-trick/
- ^abcLuo, L. (2020). Principles of Neurobiology. Garland Science.
- ^INTRODUCTION TO VISUAL PROSTHETICS https://webvision.med.utah.edu/book/part-xv-prosthetics/introduction-to-visual-prostheses-by-eduardo-fernandez-and-richard-normann/
- ^abLu, H.D., Chen, G., Tanigawa, H., & Roe, A.W. (2010). A Motion Direction Map in Macaque V2. Neuron, 68, 1002-1013. 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896627310009360
- ^Sincich, L.C., & Horton, J.C. (2005). The circuitry of V1 and V2: integration of color, form, and motion.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, 28, 303-26 . https://doi.org/10.1146/annurev.neuro.28.061604.135731
- ^abTovée, M.J. (1996). An introduction to the visual system.
- ^Ebner M. (2007). Color Constancy.
- ^Gazzaniga, M.S., Ivry, R.B., Mangun, G.R. (2018). Cognitive Neuroscience: The Biology of the Mind.